孩童也會有慢性腎臟病?! 愛腎護腎從小做起

 

 

 

 

  余美靜 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兒童腎臟科主任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腎臟暨移植中心 醫學博士
  台灣兒童腎臟醫學會 國際暨公共關係委員會負責人

孩童也會有慢性腎臟病?! 愛腎護腎從小做起

    兒童慢性腎臟病發生的原因和合併症,和成人患者不盡相同。根據國內的研究報告指出,7歲以前的孩童,尤其是2歲以前的嬰幼童以先天腎臟和泌尿道結構異常最為常見,包括腎發育不全、膀胱輸尿管逆流、先天性水腎和多囊性腎發育不全等。同時,嬰幼童因生理上腎功能仍未臻成熟,也無法以言語適切表達,因此往往無法早期診斷腎臟疾病和泌尿道感染的發生。而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將導致這些有結構異常的嬰幼童有極高的風險發生永久性腎臟結痂。

    以蛋白尿和(或)血尿為臨床表徵的腎炎主要發生在學齡階段孩童和青少年。林口長庚醫院自2002 到2020間兒童腎臟切片案例分析中,我們發現最常見的兒童腎臟病分別為紅斑性狼瘡腎炎、腎病症候群(微小病變性腎病)和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除了特定已知的基因變異和某些腎臟疾病的關連性,環境因素(例如,空氣汙染,重金屬曝露和感染性疾病)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正悄悄地改變腎臟病模式。特別是高糖、高鹽和高脂肪飲食、喝水量不足、3C電子產品使用頻率和時間過長、活動量和睡眠不足,諸多因素促使孩童發生尿路結石的年齡下降,而兒童肥胖和糖尿病發生率卻呈現上升趨勢。持續性腎臟發炎最終會導致兒童慢性腎臟病,或增加成年後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因此愛腎護腎應及早從小做起。

(1)尿液和腎臟超音波檢查

    自1990年起,大規模學童尿液篩檢便開始在台灣中小學校推行,此項計畫裨益腎臟疾病及兒童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此外,有鑑於先天泌尿道結構異常,臨床上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嬰幼童(自費)腎臟超音波檢查有助於提早發覺潛在的問題,後續適時的追蹤能進一步評估腎臟損傷的風險和外科手術治療的需要性,防治疾病的惡化。

(2)足夠的水分攝取和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

    預防泌尿道感染的發生,足夠水分攝取和避免便秘是很重要的。至於液體攝入量的多寡受年齡、活動量和其他個人或環境因素等影響而有所不同 (大致上,1-3歲的幼童每天建議的液體攝取量可達1公升,4-8歲孩童約為1.2公升,9歲以上的孩童至少要1.5公升)。另外避免不必要的非類固醇消炎鎮痛退燒藥的使用、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和注意尿布區或尿道口局部的清潔衛生(避免泡泡浴)。至於嬰幼童包皮過長,並不建議外科手術處置,若是有反覆局部發炎情形,建議將包皮退出清洗並保持清潔,迨青春期之後再考慮包皮手術的需要性。

(3) 規律追蹤和醫師良好雙向溝通

    一旦發現孩童有腎臟結構或是功能異常時,定期追蹤檢查才能掌握適當的時機採取必要的介入措施和即時治療,避免延誤而造成嚴重不可逆的情況或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當慢性腎臟病已經形成時,和醫師維持良好雙向溝通,才能給予最適合孩子個人的治療計畫,並且陪伴孩子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疾病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