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患更易罹患肌少症

  
 
 
 
 
 
 
 
 
 
 
  張維文醫師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腎臟科
 
 
秀月阿嬤患有慢性腎臟病,規則在我的門診追蹤;她的兒子很孝順,每次回診都會陪她一起來。這一天,輪到阿嬤進來看診時,電腦已叫號,卻沒人進來,跟診護理師便到診間外去喊阿嬤的名字,這時才見到秀月阿嬤顫巍巍地小步走著,兒子在旁攙扶著她,深怕她一個沒走穩就跌倒。費了一番工夫,阿嬤終於走進診間坐下來,我還沒跟他們打招呼,兒子便迫不急待地詢問:「媽媽這幾年體力差很多,尤其是近幾個月,站不穩,走不遠,怎麼會變這樣?」
 
「根據您描述的症狀,阿嬤可能已經得到肌少症了喔!」我提醒他們。
 

什麼是肌少症?

隨著年齡漸長,肌肉量的流失速度與肌力表現的退步速度都會跟著加快。
研究指出,七十多歲人的平均肌力約只有三四十歲壯年時期的一半,肌肉力量退化那麼多,可能因此無法應付爬樓梯、擰毛巾等日常生活常碰到的情境,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何時要懷疑自己或親友可能已有肌少症?在此提供一個簡單好用的篩檢法: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圍住單腳小腿肚,若雙手手指圈不起來,得到肌少症的風險很低;但若兩手圈得起來且和小腿肚間還留有縫隙,則表示屬得到肌少症的高危險群。
 
根據 2019 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提出的診斷共識,若發現小腿肚變細(男性小腿圍小於 34 公分、女性小於 33 公分),就可能已罹患肌少症,需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
 

依照肌肉力量、表現與質量三方面來評估病人是否符合診斷:

  • 肌力不足或體能表現差:疑似肌少症 
  • 肌肉量下降且肌力不足:肌少症
  • 肌肉量下降、肌力不足、體能表現差:嚴重肌少症                                                                                                                              

 

腎臟病患容易合併肌少症

隨著腎功能變差,腎臟移除掉酸性代謝廢物的能力也變差,病人易出現代謝性酸中毒,進一步加速身體結構蛋白的破壞與分解;病人可能因尿毒導致食慾不振,進食量大不如前,或遵從醫囑採取「低蛋白質飲食」,矯枉過正,蛋白質與熱量的總攝取量過低,也會不利蛋白質的修復與合成。
 
在蛋白質加速分解、合成卻又不足的情況下,長久下來,便會出現肌肉流失、肌力變差、體能表現退步、甚至虛弱失能等肌少症的典型症狀。
 
搜尋關於慢性腎臟病患是否合併肌少症的研究文獻,因所使用之診斷標準不盡相同,可發現肌少症在慢性腎病患者的盛行率數字在各研究之間出入也很大,最低僅有 4%,但最高甚至可達 63%!
 
高達六成之腎友合併肌少症,除了體力下降,影響生活品質外,也會增加跌倒、骨折之風險,住院率與死亡率也較高,值得大家重視與關切。
 
若要預防或改善肌少症,目前仍無有效藥物可治療,足量營養與適度運動依舊是最佳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