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遇到的每個夏天,都可能是此生最涼爽的夏天」臺北市立大學林于凱副教授在一場「氣候變遷調適識能工作坊」這麼分享著。隨著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導致高溫事件頻繁發生,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場氣候變遷,但實際對於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也是一大威脅。
腎臟是一個充滿血管的器官,需要有足夠的血液灌流才能維持腎臟的健康,而要有足夠的血液灌流,就需要有足夠的水分。但因為高溫不斷,可能導致慢性脫水,進而造成腎臟的受損。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楊孝友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炎熱的氣候可能會顯著增加農民與中年糖尿病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研究發現,臺灣農民因高溫導致的非傳統腎病風險,竟比一般人高出50%!(內容出處:健康醫療網)
要避免腎臟的受損除了攝取足夠的水分之外,也需要對腎臟有更多的認識,才能好好的保護腎臟健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營運長吳苡璉腎臟病衛教師在工作坊中,帶大家認識腎臟基本生理構造及功能,並用「胖唐老鴨心藥痛死焉(胖糖老壓心藥痛史菸」、「泡水高貧倦」、「雞生蛋」等口訣,帶領大家輕鬆掌握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常見症狀以及報告判讀方法。
吳衛教師在工作坊中強調一個關鍵觀念:「慢性腎臟病不等於洗腎」。她鼓勵大家定期健檢,即使被診斷出慢性腎臟病也不必過度恐慌。慢性腎臟病有很長的病程,只要及早發現就可以透過積極的回診、遵從醫囑、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來有效控制,並非每個人最終都必須走到透析(洗腎)這一步。。
最後,吳衛教師也再次提醒喝水的重要性以及每天至少需要喝到體重乘以30c.c的水分,如果是在外工作者則需要額外再補充,讓尿液的顏色維持在淡黃色的,才代表身體的水分是足夠的。
相信透過此次的工作坊,大家能對氣候變遷與慢性疾病之間的關聯性有更多的認識,也知道該如何才能避免讓身體受到危害,很開心這次能收到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研究室王玉純老師團隊的邀請,共同推廣腎臟病的防治觀念,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