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力學堂

在同溫層裡看見其他夥伴如何和自己相處| 2025Q3腎友講座

我們在生活裡很少聽到別人說他有腎臟病,因為說出口好像就會被問,你以後要洗腎嗎?這兩個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無形之中讓人不敢面對。


相信很多剛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心情都是忐忑不安。加上坊間多流傳吃西藥傷腎、腎不好就會洗腎的迷思,讓患者本人更難接受,甚至會為了提升腎功能,開始尋求各式各樣的偏方。

這一回,我們整理了三位處在腎臟病不同階段的腎友們的心情,以及和苡璉衛教師的對談。有當下剛得知自己可能是第二期患者的焦慮阿伯;維持在第三期好一陣子的腎友;和已經進入透析六年的樂觀年輕腎友。

希望這樣的分享,能讓大眾看到不同疾病程度以及患者當下的處境,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或是一起學習如何和疾病所帶來的影響共處。


*非文中當事人
課後交流,腎友在便利貼上寫下患病心情 



洗腎的用詞讓大眾備感壓力
「我原本以為自己腎絲球過濾率60-70就及格了,今天才知道合併尿蛋白過高就是腎臟病,現在知道有腎臟病,不知所措。那些飲食控制,我覺得好難做到。而且不是常聽到說吃西藥會傷腎嗎?我很緊張。」原本阿伯想說自己蛋白尿過高,先來聽聽看腎臟相關講座,結果發現自己有可能是二期的患者,課後顯得不安又焦慮。


現場展示一部分蒐集到的心情便利貼

苡璉衛教師提醒,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應該試著改變觀念,40歲以後腎功能慢慢下降,到老本來就會跟慢性腎臟病有關係。「我們在生活裡很少聽到別人說他有腎臟病,因為說出口好像就會被問,你以後要洗腎嗎?這兩個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無形之中讓人不敢面對。」她表示在衛教時會盡量避免這個用詞,因為慢性腎臟病的病程很長,許多二三期的患者提早擔心洗腎,其實會對身心有負面影響。

「應該了解自己在哪個階段,伴隨生活型態需要做什麼調整,讓自己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減緩腎功能下降速度。可以的話,找人講一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創社團、辦這個講座的初衷。」她認為自己一個人調整生活型態很困難,但創造一個同溫層,讓腎友可以彼此交流,的確會沒那麼孤單,也減輕許多心理負擔。


腎友們寫下一字一句,可以看見其中苦樂參半 


報告數字維持就是一種進步
而另一位三期的腎友說自己每次抽血都很害怕、惶恐無助,心中祈禱肌酸酐和腎絲球過濾率能夠改善。

苡璉衛教師表示可以理解大家心情非常忐忑,每次都希望數值會好一點。「其實我爸也是腎友,他也是常常會問我,為什麼這次抽血都沒有什麼進步。我就會跟他說,維持就是很好了,或是在飲食上看看有沒有需要調整。

她以家人的經驗分享,希望腎友可以明白,腎功能下降後無法復原,所以能夠維持就是一件值得鼓勵自己的事情,不要過度苛責自己。「有的時候我們會陷在負面中過不去,不過還是要回到生活裡,飲食的確需要做調整,也要服用藥物,但還是可以跟平常的生活一樣,繼續做我們原本喜歡的事情。」

苡璉衛教師鼓勵腎友不要因為數據報告苛責自己


他把治療當日常,也能快樂自在
最後一位年輕腎友講起自己的故事。當時他完全不曉得有慢性腎臟病這個疾病的存在,發病時就是直接被送進醫院透析。

「我從2019開始洗腎,當初是緊急被送進去的,當時也聽不懂護理師說什麼,總之狀況很嚴重,不洗的話可能隨時會走,到現在也已經洗6年了。不過我現在還是有在上班,白天就認真工作,然後下班準時去洗腎、準時回家,現在也是過得很快樂啦。」他笑著說出這段往事,神情泰然自若,不像是故作輕鬆。對他而言,洗腎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只是日常的一部分——別人下班去聚餐或健身,他則是準時到洗腎室報到。

「我們家有6個人,只有我1個人在洗腎,其他人都是健康的。不過我們還是能一起共餐,我炒完菜讓室友調味,然後都用碗或秤來測量份量,我們就這樣吃飯,而且我三餐都有吃到喔!」

台下的腎友們聽著,原先緊鎖的眉頭,卻因為他樂天的語氣和樂觀漸漸鬆開了。他平凡的話語背後,其實擁有堅定的力量——即使洗腎,生活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健康人無異。這樣的態度,讓其他腎友看見,疾病並不必然奪走人生的色彩。

除了知識外,腎友也需要朋友,需要一個可以暢所欲言、不必遮掩的地方,自在說出心裡的恐懼或是希望,不用擔心自己是異於常人的特殊個體。即使疾病仍在,但只要有人同行,就沒有誰是孤單的。